今天凌晨三點半,難得失眠。或許是因為今天是我們部門要向老闆報告的日子,心裡不免有些擔憂:報告能否順利?會不會有遺漏?
這種情境讓我想起曾在 A 公司時的自己。那時也常在半夜驚醒,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因為在 A 公司,我能接觸到帳務與成本資料,於是總覺得自己應該發揮能力,把分析後的數據直接呈現給老闆,讓他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。即使我的角色只是稽核,我卻常想要跨足到財務主管該做的建言。那樣的壓力,讓自己始終覺得再努力也難以真正被看見、被重視。
來到 C 公司後,雖然職務仍然是稽核,但環境完全不同。這裡的組織龐大、層級分明,很多資訊並非我能直接接觸。反而因為如此,不再背負 A 公司那種「必須將所有資訊解讀並反應給老闆」的壓力。現在的我,更能專注於自己角色應該承擔的部分,把焦點放在提升個人能力上。
回想起來,在 A 公司時,我就一直在尋找邏輯思考相關的學習資源,卻因為找不到正確的關鍵字,常常無功而返。直到來到 C 公司,我才逐漸掌握搜尋的方法,也因為 AI 的出現,讓我能更快獲取想要的知識與學習方式。AI 與書籍不同,它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播,而是能依照需求提供思考脈絡與練習方向。這種「即時回饋」讓自我升級比以前容易許多。
當然,我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加強。但這些努力,不僅是為了讓舒適圈慢慢擴大,更是為了迎接未來。我的目標很清楚:在 2030 年前,達成自己第一個里程碑。 要走到那一步,我必須從現在開始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計畫。
把這些心境紀錄下來,希望未來再遇到失眠時,能提醒自己:焦慮不會帶來答案,但不斷累積的行動,會讓我越來越接近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