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

凌晨 3:30 的失眠日記

今天凌晨三點半,難得失眠。或許是因為今天是我們部門要向老闆報告的日子,心裡不免有些擔憂:報告能否順利?會不會有遺漏?


這種情境讓我想起曾在 A 公司時的自己。那時也常在半夜驚醒,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因為在 A 公司,我能接觸到帳務與成本資料,於是總覺得自己應該發揮能力,把分析後的數據直接呈現給老闆,讓他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。即使我的角色只是稽核,我卻常想要跨足到財務主管該做的建言。那樣的壓力,讓自己始終覺得再努力也難以真正被看見、被重視。


來到 C 公司後,雖然職務仍然是稽核,但環境完全不同。這裡的組織龐大、層級分明,很多資訊並非我能直接接觸。反而因為如此,不再背負 A 公司那種「必須將所有資訊解讀並反應給老闆」的壓力。現在的我,更能專注於自己角色應該承擔的部分,把焦點放在提升個人能力上。


回想起來,在 A 公司時,我就一直在尋找邏輯思考相關的學習資源,卻因為找不到正確的關鍵字,常常無功而返。直到來到 C 公司,我才逐漸掌握搜尋的方法,也因為 AI 的出現,讓我能更快獲取想要的知識與學習方式。AI 與書籍不同,它不只是單向的知識傳播,而是能依照需求提供思考脈絡與練習方向。這種「即時回饋」讓自我升級比以前容易許多。


當然,我仍有許多地方需要加強。但這些努力,不僅是為了讓舒適圈慢慢擴大,更是為了迎接未來。我的目標很清楚:在 2030 年前,達成自己第一個里程碑。 要走到那一步,我必須從現在開始規劃下一階段的學習計畫。


把這些心境紀錄下來,希望未來再遇到失眠時,能提醒自己:焦慮不會帶來答案,但不斷累積的行動,會讓我越來越接近目標。

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

優秀提示詞的必備要素

隨著生成式AI越來越強,我認為提示詞會隨著AI對你的了解逐漸沒那麼重要,但有時太簡單的提示詞AI回答的內容可能還是會有不到位的情形,下面紀錄一下目前優秀的提示詞要素要包含哪些。


在 AI(特別是像 ChatGPT 這種大型語言模型)互動時,**優秀的提示詞(Prompt)**應該具備幾個核心要素,才能讓 AI 輸出更精準、符合需求的內容:


優秀提示詞的必備要素

  1. 明確的角色/身份設定(Role / Persona)

    • 指定 AI 扮演的角色,例如「你是專業投資顧問」、「你是 ISO 27001 稽核員」。

    • 這能讓 AI 用合適的口吻與思維邏輯回答。

  2. 清楚的任務目標(Task / Goal)

    • 明確說明你希望 AI 幫你完成什麼,例如「幫我整理一份 Excel 範本」、「請產生一篇國中會考風格的作文」。

    • 避免模糊的要求(如「幫我寫一篇文章」),改成具體目標(如「寫一篇500字,主題是環保,三段式結構」)。

  3. 具體的輸入內容或背景(Context / Input)

    • 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(文件、表格、案例、場景)。

    • 例如:「這是137項ESG條目的原始資料,請整理成表格」。

  4. 明確的限制與格式(Constraints / Format)

    • 字數限制、語言、格式需求。

    • 例如:「請用表格呈現,欄位包含『項目』『風險』『稽核方法』」、「字數約300字」。

  5. 風格與語氣(Style / Tone)

    • 指定文風或專業程度。

    • 例如:「以專業顧問語氣」、「用輕鬆口吻」、「模仿商業報告格式」。

  6. 範例或參考(Examples)

    • 提供一小段範例,AI 可以依樣發揮。

    • 例如:「以下是我之前寫的文章段落,請延續這種寫法」。

  7. 輸出檢驗標準(Evaluation Criteria)

    • 指明什麼情況下輸出算是「好答案」。

    • 例如:「需包含三個重點、每個重點都要有例子」。


一個完整優秀提示詞的範例

你是一名ISO 27001 資訊安全稽核員
請根據以下部門的資產清單(附表格),幫我整理成一份稽核檢查表,格式需為 Excel:

  • 欄位包含「控制項編號」「資產名稱」「風險」「稽核問題」「查核方式」。

  • 每個控制項至少提出 2 個稽核問題。

  • 用正式專業語氣。

  • 最後加上一段「風險整體評估」的摘要(約300字)。



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

100 天的堅持:我與 Speak App 的英文練習之旅

 今年四月的某次工作週報上,主管提到了一件事——未來可能會有美國子公司的查核工作,建議大家加強英文。雖然並不是硬性要求,公司也在對外招募具備語言能力的同事,但這句話像是一個開關,讓我突然下定決心要開始行動。

其實,過去我偶爾會在 YouTube 上看一些英文學習的影片,但從未真正投入練習。這次,我決定嘗試 Speak App。它結合了 AI 功能,能針對我不熟悉的詞句進行反覆練習;我選在 5 月 1 日這個好記的日子開始(付費前還有 7 天試用),直到今天,已經整整 100 天


為什麼從旅遊英文開始?

我選擇的第一個主題是旅遊英文,原因很直接——2024 年去沖繩旅遊時,我曾經遺失錢包。那次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語言能力的不足。當時 AI 工具的應用還不普及,溝通困難的壓力成為一種陰影,也成了我這次學習的推力。


從卡卡到順暢

剛開始時,我的英文程度大概在 A1
練習約兩個月後,我發現自己在口語表達上不再那麼卡頓;到了第三個月,我甚至覺得自己每天的練習量,比學生時期多了好幾倍——當年我沒補過習,英文練習時間少得可憐。

更有趣的是,我現在的口語流暢度似乎比女兒還好,而她可是從幼兒園到國一都有補習英文。


花費與收穫

從花費來看,Speak 一年的費用約 3000 多元,比一般補習班一個月 3000 多元要划算得多。但差別是,Speak 必須全靠自己安排時間並持續練習,沒有人盯著你上課。對我來說,因為有明確目標,所以能持之以恆。

即使未來不會被派去查核海外子公司,我也希望有一天在旅遊時,能不依賴翻譯工具,自在地用英文交流。


數據化的力量

目前,我的程度已經從 A1 進步到 A2
我的目標是每天練習 30 分鐘,實際由 AI 統計的平均時間約為 19 分鐘/天。這些數據不僅讓我更清楚自己的學習節奏,也成了推動我每天打開 App 的小動力。


回顧這 100 天,收穫不僅是語言能力的提升,還有每天與自己約定並完成目標的成就感。學習英文,對我來說已經不再只是應付工作的可能需求,而是一個能讓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更自在的能力。










凌晨 3:30 的失眠日記

今天凌晨三點半,難得失眠。或許是因為今天是我們部門要向老闆報告的日子,心裡不免有些擔憂:報告能否順利?會不會有遺漏? 這種情境讓我想起曾在 A 公司時的自己。那時也常在半夜驚醒,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因為在 A 公司,我能接觸到帳務與成本資料,於是總覺得自己應該發揮能力,把分析後的數據...